色彩风格

书香润检 共促成长 郧西县检察院开展青年读书分享活动

【字号:    】        时间:2024-12-09      

          本网讯(通讯员  张洁)为进一步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激励青年干警勤读、善思、笃行,营造浓厚的“书香检察氛围,近日,郧西县检察院开展读书分享活动,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建斌及青年干警参加活动。
 
         活动中,4名检察干警分享了自己日常阅读的书籍,从学科著作到散文、小说,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并结合工作实际谈看法、话心得,为干警们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思想画卷。

  王小楠             分享书籍:《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著于20世纪40年代,距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书中许多观点历久弥新,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正如书中开篇所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乡土中国》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书中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乡土社会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详细描述了乡土社会的乡土特色、人际关系、权力结构、道德观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差序格局、熟人社会、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等。

  书中所说社会从礼治到法治令我印象深刻。法治国家的标志是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法治意识与坚定的法治信仰。作为检察干警,我们在依法办理案件的同时,也要重视关注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善学善用“三个善于”,创新和改进普法的理念与方式,使人民群众将法治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黄冲        分享书籍:《消失的13级台阶》 

  《消失的13级台阶》作者是日本作家高野和明,这是一本剧情跌宕起伏的悬疑小说。书中一对老夫妇惨遭杀害,一切证据都指向树原亮,他却因车祸,恰好丧失了案发前后数小时的记忆。死刑执行官南乡和刚假释出狱的纯一两人共同努力调查真相,最终帮助树原亮洗清冤屈。书中涉及侦查和刑罚学相关知识,尤其是作者关于死刑的深度思考,让我觉得读完之后获益匪浅。

  南乡作为死刑执行官,从第一次执行死刑时感到不适应和恶心,到认为执行死刑是替天行道,再到思索执行死刑和刑罚的意义,他最终从绝对的报应刑主义转变成了并合主义。这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张明楷教授的《责任刑与预防刑》,书中介绍了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包括责任报应与预防犯罪,也就是并合主义刑罚观。因此无论是在立法环节给犯罪设置法定刑,还是在司法环节给犯罪嫌疑人确定所适用的刑罚,都要同时考虑报应与预防。我认为,作为一名检察干警不仅要熟悉犯罪构成理论,也要对刑罚理论有了解,这样才能在办案时努力做到罪刑相适应。

  吴思瑶             分享书籍:《人间草木》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经典散文集,它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宛如一阵清新的风,拂过读者的心间。书中所描绘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饭皆充满了情趣。汪曾祺先生用他那质朴而灵动的笔触,将平凡的事物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他以一种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花园、草木、食物、人物等方方面面,每一篇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味。

  汪曾祺先生在书中展现出的人生态度更是值得我们深思。他经历过风雨,却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好。无论是艰难困苦的岁月,还是平淡安宁的日子,都能以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面对。

  《人间草木》让我懂得,人间的美好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之中。我们需要像汪曾祺先生那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柔软的心,去感受生活的诗意,去品味人间的滋味。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在繁忙生活中可能忽略的美好角落,引导我们回归生活的本真,在平凡中寻找不凡。

  张毅彬           分享书籍:《活着》

  余华的《活着》以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人生感言。

  第一次读《活着》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主人公徐福贵太惨了,每次眼见他的生活稍有改善,就又遭遇变故,最终孤零零的一个人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第二次读《活着》我又有了新的看法。我看到的是作者余华站在一个极高的视角,观望每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在徐福贵的身上折射出那一辈中国人真实的写照。我还看到了在苦难面前的不同选择,有人选择了逃避和放弃,有人选择了坚持和抗争,徐福贵是后者,他虽然经历无数打击和磨难,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找到幸福和快乐的瞬间。

  我觉得读书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同一本书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读也会有不同感受。就像有句话“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的事。”我们读过的书会对我们的三观产生影响,同时我们形成的既定认知也会影响我们从一本书中到底能够得到什么。希望大家有机会读这本书时都能有自己的收获。

         听完4名干警的读书分享,参加活动的成员都表示收获满满,了解了新的知识,听到了不同的见解,今后会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刘建斌对干警们的阅读分享表示充分肯定,强调只有通过阅读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开拓眼界、涵养气质、打破局限,才能让“开卷有益”成为检察文化和检察履职的有力支撑。就“阅读与实践”,刘建斌向青年干警提出三点期许:

          一要“爱读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辨析是非;能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开拓视野。要让读书融入工作生活,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感悟,从书本中领悟人类历史积淀的智慧和德行。

         二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提供破解问题的方法,丰富看问题的视角。作为检察人,首先要读法律书,法律法规知识是立身之本,同时也要多读经典名著,多读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多读充满时代气息又积极向上的作品,在书海中汲取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升品位、富足人生。

         三要“多实践”。通过读书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综合素质,同时要结合本职工作多思考、多总结,把知识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和能力。要从小处着手,从总结一项工作经验、一个办案技巧做起。要从大处着眼,紧紧围绕工作职责讲好检察故事,在学中干、在干中思,不断提升工作品质。